熱線電話 :0371—55395906 / 55395907

      六百歲故宮 ,就這樣煉成“網紅”

      來源 :  點擊 :

              從故宮西華門進入 ,經過寶蘊樓 、金水河 ,有一座紅牆圍繞的院子。這裏原來是壽康宮南側的小廚房 ,在熱播劇《甄嬛傳》中 ,壽康宮是甄嬛 ,也就是乾隆母親最後的住所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負責故宮的官方網站 、微博 、微信 、APP等新媒體的策劃 、發布與運營的資料信息部數字傳媒組 ,就坐落於此 。曆史與新媒體時代碰撞的結果是 ,故宮博物院新媒體端的“菜品” ,就是在這個“廚房”裏被“烹飪”出來的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數字傳媒組的辦公室並不大 ,由一個個格子間組成 。8位成員皆為清一色的80後 ,負責人郭珽 ,已經“進宮”15年了 。數字傳媒組原來的名字叫“數字展示一組” ,最早隻負責網站 ,做簡單的數字化采集工作 ,如今還包括做得風生水起的新媒體 。部門名字的改變 ,在郭珽看來 ,意味著這個部門作為故宮對外傳播媒介的定位更加清晰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再過三年 ,紫禁城就600歲了 。這座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 ,近兩年的公眾形象 ,卻不像是一位遲暮老者 ,而是展現出逆生長的“萌” 。不管是此前朋友圈裏流行的“明成祖朱棣從畫像中跳出來”的H5頁麵 ,還是出現在故宮淘寶店中類似雍正皇帝“不與朕相幹”手書折扇這樣的文創產品 ,都在傳達一個信息 :年歲漸長的故宮 ,並未停止追趕時代的腳步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可就在幾年前 ,媒體的筆端不乏這樣的質問 :台北故宮博物院以文創取勝 ,而北京故宮博物院卻每每靠社會新聞吸引公眾眼球 ?這說的是2013年7月 ,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一款膠帶 ,上印清代康熙皇帝禦筆“朕知道了”四字 。這款看似不起眼的膠帶幾天內迅速爆紅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而故宮形象的轉變 ,也發生在短短幾年間 。如今,故宮賣萌 、搞笑的網絡形象 ,很大程度是由“故宮淘寶”建立起來的 。故宮文創產品的成功營銷幾乎都出自“故宮淘寶”之手 :帝後畫像被“玩”成表情包 ,每個創意產品都配上“腦洞大開”的文案 。“故宮淘寶”由北京尚潮創意紀念品公司運營 ,由故宮文化服務中心授權開發文創產品 ,同時進行利潤分成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威嚴的皇族曆史人物集體賣萌 ,呈現極大的反差趣味 ,也成了故宮貼近年輕人最佳的傳播方式 。但“賣萌”之路 ,並非一朝鋪就 。“故宮淘寶”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始於2013年9月 ,早期的文章中規中矩 ,諸如“清宮禦膳房”“清代體育”這樣的標題索然無味 ,點擊量自然不甚理想。

              直到2014年8月1日 ,一篇名為“雍正 :感覺自己萌萌噠”的文章出現 ,也成為“故宮淘寶”公眾號第一篇閱讀量10萬+的爆款文章 。此後 ,“故宮淘寶”公眾號就像一匹脫韁野馬 :2014年12月5日 ,為配合故宮淘寶“美人屏風月曆”以及故宮出品的“胤禛美人圖”APP ,“雍正十二美人”正式出道 ;2015年3月5日 ,在《朕有個好爸爸》一文後 ,康熙帝也成了“網紅”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有人說,故宮在“萌萌噠”大行其道的時候 ,找到了接地氣的互聯網“虛擬形象” 。但這個在網絡世界贏得一片喝彩的“虛擬形象” ,也伴隨著一些質疑的聲音 :這種戲謔的語言方式是否會有失曆史的嚴肅性?其實 ,在這一點上 ,“故宮淘寶”比眾多新媒體要有底氣得多 ,因為其背後是故宮專業的學者團隊 。他們的成文步驟是 :研究者寫出符合史實的文章 ,再由一支年輕團隊“轉譯”成符合年輕人閱讀習慣的輕鬆詼諧的語言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在文創產品上以賣萌為特色發力 ,也給故宮帶來巨大的收益 。截至2015年年底 ,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創產品已經超過8700種 ,各種渠道的銷售收入總額突破了10億元 。而到2016年為止 ,故宮已經研發了9170種文創產品 、上百個產品係列 ,收益更為可觀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不過 ,網絡時代的故宮 ,兩條腿走路 。賣萌僅僅是紫禁城的一麵 ,故宮官方微博 、微信以及APP展現出來的則更多是優雅 。一個微博網友的話說得很準確 :淘寶文創賣萌 ,負責賺錢養家 ;官方微博矜持 ,負責貌美如花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2013年7月17日 ,當郭珽第一次用“故宮博物院”的微博賬號 ,打下了這樣一行字 :“有一種美 ,秒殺了時光 ,足夠讓我們停留 。”配圖內容是絢麗多彩的飛簷鬥拱和古樸滄桑的漢白玉石雕 。“故宮博物院”官方微博這種簡潔而文藝的文字風格,一直延續到今天 。郭珽說 ,故宮官方微博最大的特點 ,是去小編化 ,“個人不能代表故宮這個機構 ,語言要有統一性 ,輕鬆活潑的同時 ,不會長篇大論 。”而每條微博發送前 ,都會經曆三輪審核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官方微博 ,擁有超過770萬粉絲 ,影響力巨大 。今年7月1日 ,一條“你好 ,七月”的微博 ,被轉發了一萬多次 。高轉發量的原因是配圖——一隻站在紫禁城宮燈上藍白相間的喜鵲 ,卻被微博網友們稱為“穿校服的披發少女” 。這其實在郭珽的意料之中 ,“做了那麽長時間已經有了經驗 ,知道大家喜歡什麽 。”而整個團隊也注重在“宮裏找到大家生活中的影子” ,前段時間的“夏日話清涼”微博專題 ,就選擇了顏色清涼的玻璃器展示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值得一提的還有微博的故宮美圖係列 ,在郭珽看來 ,強烈的故宮元素和詩意的表達 ,讓大家感受到故宮是一座活的城 。今年8月16日傍晚 ,北京雨後呈現出壯觀的雙彩虹 ,故宮攝影師王璡忙不迭背上相機 ,一路向東小跑到太和廣場 ,彩虹穿過太和殿的壯觀一瞬間,被王璡的鏡頭捕捉到 ,這張照片很快出現在“故宮博物院”的微博上 ,迅速有了近三萬次的轉發和兩千多條評論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故宮走紅 ,對不少故宮的工作人員來說 ,顯得有些意外 。但他們有一個共識 :這和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有著直接聯係 。自2012年1月走馬上任 ,五年多的時間裏 ,單霽翔傳達的理念是 :故宮始終保持著學習心態 ,並有意識地將故宮和互聯網傳播有效結合 。他曾這樣說 :“故宮要吸引更多的公眾 、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 ,就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嚴肅麵孔 。吸引年輕觀眾 ,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 。”

              專家觀察

              故宮文創得益於“互聯網+”

              在故宮“掌門人”單霽翔的願景裏 ,人們的日常能與故宮這樣親密接觸 :清晨起床 ,先用四方罍樣式的茶器泡了壺茶 ,隨手撕下《故宮日曆》上過去的一頁 ;中午 ,你邊用故宮筷子吃著飯,邊用朝珠耳機聽音樂 ;午後納涼 ,你穿上如意涼拖 ,用“朕亦甚想你”的扇子扇來習習涼風……事實上 ,上述場景 ,正通過故宮微博 、微信和APP等新媒體方式的呼應 ,以文創產品的形式 ,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斌認為 ,故宮能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 ,超過很多國際上的老牌博物館 ,文創產業後來居上 ,得益於“互聯網+” 。在他看來 ,“互聯網+”讓年輕人中對文物感興趣的群體直接接觸到故宮文物 ,並享有充分信息 ,彌補了博物館服務能力不強的劣勢 ,“更重要是 ,這打開了文物資源利用方式的‘腦洞’ ,各種與時代生活需要相結合 、又能體現傳統文化要素的創意產品由此誕生 。”

              對一些學術機構而言 ,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還是無法調和的兩端 ,但對故宮來說 ,兩者之間達到了平衡 。在文化學者葉彌杉眼中 ,如今的故宮 ,可以用塔尖與塔基理解這樣的關係 :塔尖可以是在研究上保持絕對的高度與權威 ,但同時 ,也要打造一個足夠大 、足夠穩的底座 ,不讓觀眾望而生畏 ,而是先讓他們有進門的興趣 ,慢慢登堂入室 。

              這幾年“故宮出品”係列APP大受歡迎 ,就印證了葉彌杉所說的塔尖與塔基 。2013年的“胤禛美人圖” ,是以一套12幅的清宮舊藏美人圖為基礎進行創作的 ,風格清雅別致 ,不僅僅讓觀者欣賞到畫作 ,還逐步引領他們走入舊時美人“品茶 、觀書 、沉吟 、賞蝶”的日常生活 ,而美人周圍的家具 、擺設等也可以讓人一一點開。該項目負責人莊穎直言 :“我們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故宮博物院現有專家的研究成果 ,用APP的方式呈現出來 ,卻足夠吸引人 。”

              盡管這幾年紫禁城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擁抱大眾 ,但宮中藏有180萬件國寶文物 ,與公眾見麵的 ,依舊是極小一部分 。要把海量的庫存文物推介給大眾 ,似乎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” 。與故宮資料信息部的工作人員接觸時 ,他們經常提到的一點 :“我們要做的事情 ,好像幾輩子都做不完 ,但我們會慢慢來 ,希望大家再給故宮一點時間 。”歲月流淌 ,故宮的積澱隻會越來越深 。

      聯係我們
      河南尊龍凱時文化旅遊集團
      地址 :金水區農科路萬達中心23A02
      郵編 :450003
      電話 :0371-55395906
      電話 :0371-55395907
      電話 :0371-55395853
      傳真 :0371-55395904
      網址 :www.yaq520.com/
      關於尊龍凱時 | 經典案例 | 新聞中心 | 推廣渠道 | 尊龍凱時會客廳 | 招商加盟 | 聯係我們
      友情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