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百姓參與園博 讓園博貼近百姓
努力打造百姓園博 ,通過建一座園 ,改變一座城,是第十一屆園博會與往屆相比的最大亮點。
在園博園中 ,規劃建設了生活花園 、陽台花園 、小型主題花園 ,如兒童香草異果園 、迷宮探索園 、親子花園等適合百姓參與園藝體驗的“百姓園” 。通過百姓生活花園的組合展示 ,用互動參與 、科普宣傳等方式體現園林與百姓活動的密切關係 ,讓百姓參與園博 ,讓園博貼近百姓 ,傳播園林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。
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陽台 ,怎麽把自家的陽台打造成花園 ?在園博園著力打造的陽台花園 ,市民可參與DIY學習花園打造 ,然後再把園博園裏的美景“搬”回家 。園內還設計了感官花園 ,讓殘障人士通過聽 、聞來感受園博園之美 。
孩子們在園博園內可能找到好玩的地方——兒童館 ,該館為兒童活動與航天科普體驗館 ,設計靈感源於莫比烏斯環 ,環形曲麵將各個功能空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,空間交錯富於動感 。建築造型從空中看酷似一枝24色月季花 ,是有別於前十屆園博會的一個特色展館 。
濃縮園林文化 傳播華夏文明
文化是第十一屆園博會主打的兩張“牌”之一 。園博園在建設中 ,深度挖掘了中原地區的軒轅文化 、禪宗文化 、北宋文化 、秦漢文化等 ,通過一座座風格鮮明的建築展示給世人 ,使整個展園體現了濃鬱的文化氣息 。
軒轅閣為園博園最高的建築 ,高39.19米 ,明三(層)暗四(層) 。突出黃帝文化主題 ,以宋式風格建築為特色 ,與主山的尋根文化相結合 ,表達華夏同宗同源 、一脈同心的文化內涵 。登上軒轅館可一覽園博園全貌 。
華夏館是園博園的主展館 ,選取中國傳統大屋頂建築最典型的造型元素——宇 ,通過對傳統中國宇的組合重構 ,凸顯中國建築如翬斯飛的傳統文化精神 。建築麵積8600平方米 ,有5個展廳 ,其中一個為可容納300人 、具有同聲傳譯設備的多功能廳 ,展會期間,遊客可在這裏欣賞到數字圓明園 、中國園林河南篇章 、中國插花協會的插花展等 。
主入口大門建築形式源於世界文化遺產——中嶽漢三闕 ,傳統精美 ,典雅而有迎賓之勢 。
園博會是文化傳播的載體 ,園博園的設計大量用到地域文化的符號 ,起到了地方文化傳播的平台的載體作用 。
“大海綿”+“小海綿” 調蓄雨洪澆苗木
園博園遵循自然水循環原理 ,運用新型綠色生態雨洪管理模式構建“多維海綿城市” ,海綿設施覆蓋整個園區 ,實現了生態儲水設施和景觀結合 ,雨水重複利用 。
水係與中央湖區就像是園博園中的“大海綿” ,肩負著園博生態新城的雨洪調蓄功能 ,經測算可滿足園博新城北部 2平方公裏範圍的雨洪調蓄(根據 50 年一遇標準測算) 。
各個公共園區及城市展園中的下凹式綠地 、生態草溝 、透水鋪裝 、城市水體等元素在園博園中隨處可見 ,這些設施像是一塊塊“小海綿” ,可有效增加雨水的收集和下滲 ,減緩地表徑流 ,減輕城市排水管網壓力 。
據了解 ,園博園從宏觀 、中觀 、微觀三個層麵規劃設計海綿園博 :宏觀層麵 ,園博園水體和湖體調蓄水位設計為能夠承接周邊園博生態新城約2平方公裏的多餘雨水 ,從區域層麵達到消納雨洪的作用 ;中觀層麵 ,把園博園全園劃分為24個匯水分區 ,每個區域內都按照85%的收集率設計相應的海綿設施 ,達到分區控製 ,分區消納 ;微觀層麵 ,針對場地沙壤土透水性強的特性 ,湖體 、水景麵采取了局部防滲措施 。
5係統1平台1終端 實現園區智能化管理
為實現園區智能化管理 ,園博園打造了“5係統(二維碼 、電子票務 、公共WiFi 、智能視頻監控 、自助查詢)1平台(共享式信息管理平台)1終端(園博園APP手機終端)” 。
為保證遊客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和遊覽便利 ,園區設置了20套報警柱 。遊客可以用報警裝置求助 、報警 。指揮中心接警後 ,通過“對講”問清警情 ,用現場攝像機觀察案發現場 ,可以迅速掌握現場情況 ,按預案做出快速反應 。
開園後 ,園博園每天的遊覽人數將由智能係統進行控製 ,當達到一定數量時 ,網上售票將停止 。購買門票的渠道很多 ,包括現場購買 、自動售票機售票 、網絡購買等 ,在網上購買後刷身份證即可入園 。通過網絡購票 ,還可能享受到優惠政策 。通過全園建立的公共WiFi係統 ,遊客在園內遊覽中可以隨時使用免費無線網絡 ;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或登錄園博園APP導遊軟件 ,就可以了解各城市展園 。還能依據遊客個人需求提前規劃定製遊覽路線 ,包括哪裏買票 、幾點進園 、哪個場館人少 、在哪裏用餐 、哪裏方便用衛生間等都一目了然 。